本地的,也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但小男孩还是听懂了。汉语基本是相同的,尤其是以普通的形式说话,加上语速慢点的话。基本上在华夏就不会出现对方听不懂的情况了。
在他的记忆里:如果是父亲,看到自己这样玩弄石子,就会被呵斥和指责;如果是别的熟悉点的大人,就会是嘲讽,玩弄自己;如果是同年级的小伙伴,就会很直接的嘲笑自己。而老人的轻声询问,让小男孩内心深处充斥着一种被认可的渴望。他是多么的希望,自己在玩耍的时候,没有人嘲笑自己。可以不在考虑哪些该死的嘲讽声,静静的沉寂在自己的思想中,观察水中的汽泡,玩弄石头等等的。
“也许老人只是出于好奇,当自己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玩耍方式后,就会被老人否定。”这就是小男孩在老人问完后心中的想法。但小男孩是天真的,他相信面前的这位老者一定不会嘲讽自己。这样的信念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他忽略了被否认后的后果。问答道:“我在耍石头。”此时小男孩心中还有很多话想说出来,却不知道怎么去组织语言来表达心里的想法。
小男孩此时也不会说普通话,毕竟还没上学。满满的都是河州的口音飚出来,也不管老人是不是能听懂。
小男孩虽然用的是河洲的口音,属于川蜀话中的一种。但是小男孩的先祖又不是川蜀本地的,听爷爷说是经过什么迁徙来的川蜀(这里只当作者乱说的哈!剧情需要。)。所以他的发音方式,比较偏向与普通话。因此老人听不来并不费力。
老人在自己问出第一句话的时候,就明白小男孩或许会误会。但是经过半年多的雨水折磨,让老人大脑的反应变的有点慢。为了不让小男孩继续误会下去就感觉继续问道:“小朋友,我看你不像是简单的玩石头呀!你有什么疑问吗?说给我听听,或许我能帮你找到答案。”老人这次的提问就很明智了,不仅表达出了,自己对小男孩认同的看法。而直入主题,这可以让小男孩的思维重新回到刚才那种思索的状态中。
如老人所料,一开始小男孩回到老人问题的时候。因为担忧等情绪的影响,让小男孩都快忘记玩石头时思索的问题了。而且小男孩在玩石头时,是一种空冥的思索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被遗忘。
老人的第二次询问,正好让想要证明自己的小男孩,思索起刚刚自己所想的了。很快小男孩就想到了沉寂玩石头的原因,紧接着一个个的当时的困惑就又涌现出来了。这使得小男孩表达速度跟不上思想的速度,为了不被老人嘲讽。就随便提出了一个刚刚想到的疑问:“老爷爷你说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东西,比如石头都会被地面吸住呢?”
“因为地球是圆的,有引力。”老人看到小男孩重新凝聚的目光,就明白了小男孩的思维又重新进入到了那种高速思索的状态中了。而自己的回答是可有可无的。这也让老人认定了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是一个天生会在生活中吸收知识和挖掘知识的人。老人对于小男孩的提问,非常清楚小男孩是想知道“引力是怎么产生的,但是这个问题却并不是那么好回答的,或者说老人也不知道。但是为了向小男孩证明自己的存在,老人只能回答一个小男孩也能想到的答案。
事实确实如老人所想的那样。在老人作答的这段时间,小男孩的脑中就滤过了许多想法,比如:难道是因为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同样是圆形的皮球不会吸到东西;嗯?灰尘是因为小,所以沾上去的;蚂蚁自己能爬上去....对了地球还是在转动的,难道是因为转动的原因?不对呀!转动的话,球上的东西应该会被甩出去呀!等...由此可见小男孩思索的确实是引力产生的原理。而对于老人的答案,虽然小男孩也已经想到了,但他并不想忽略掉。而且终于有个人可以和自己交流了,他也不想放弃。对于老人回答的是否对自己有帮助。在陪伴上,都显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海鱼幻世录 最新章节第一卷,第三章“思考的小男孩”,网址:https://www.at55.net/44/44842/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