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那么还是做一点补偿吧!
曾炩道:“兄长执意离去,弟也不好强求。这样吧,兄长离开前,可以在黄巾军的俘虏中挑选一些健卒,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刘备道:“那就谢谢贤弟了。如果将来有机会,刘备必有所报。”
曾炩笑道:“兄长客气了,这样吧,涿郡城中还有不少的粮草,兄长离开的时候,也不妨带走一些。我知道,现在筹措军粮非常难。”
刘备这次是真正的被感动了,差一点就出不离开的话了。不过,他最终还是抑制住了这种冲动,只是向曾炩行了一礼。
刘备离开了,带走了两千黄巾军降卒,还有足够三千军队两个月之用的粮草,向涿城东南方的方城方向去了。曾炩知道,刘备是希望自己能打下方城,也算是捞到一些功劳。
张飞等人对曾炩的做法很是不解,既然知道刘备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对手,那么,此时就应该全力打压,为什么还要又送人又送粮草的?
曾炩没有对大家的疑惑解释什么,只是神秘的笑了笑。
曾炩其实是很佩服刘备的,虽然觉得他很虚伪,但是这并不妨碍曾炩对他的欣赏。再,身为人上者,谁没有多多少少的虚伪之处?反正曾炩自己都不敢这样。
东汉时代大多数人的理想,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更不是出国移民、成为娱乐明星之类的,而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东汉初年班超立功西域、万里觅封侯的事迹,就如远处闪闪发光的灯塔,吸引着大批有志青年向前进发。
我们知道,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每一个男人都有抱负,实现抱负的却了了无几。
以沙场建功来,一将功成万古枯,即便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人们常的马革裹尸还,那算是运气好的——运气差的连尸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不但没死在战场上而且获得了封侯,那实在比今天买彩票中五百万巨奖的几率还。
就如今天的彩票还是有人买,当时的打仗也照样有人去。不是不怕赔本不怕死,只是因为回报太大。
依据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当收益大于生命的价值时,就会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回报。
那么,沙场建功的回报在当时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东汉的用人取士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论或一本专著,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东汉时期,实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高级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以“孝廉”、“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是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具体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官吏了算: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博取功名是儿子的**。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儿子当不上干部后继无人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亲自举荐儿子又有点太不厚道,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最新章节第十一章 占领涿城,网址:https://www.at55.net/73/73491/4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