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第43篇 痹论(2/3)_历史小说_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黄帝内经 > 第43篇 痹论(2/3)

第43篇 痹论(2/3)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注释】

1舍:羁留的意思。

2心下鼓:指心悸。

3善噫:因心痹,气机不畅,发出叹气。

4尻以代踵:尻,骶尾部;踵,脚跟;尻以代踵,指只能坐不能站,更不能行走的意思。

5若沃以汤:汤,热水;若沃以汤,形容热甚,如热水灌之。

6阴气:指五脏的精气。

7淫气:指五脏内逆乱失和的气。

8乏竭:疲乏口渴的意思。

9益内:益,通溢,蔓延的意思;益内,指病重向内发展。

10各有所发:各经受邪,均在经脉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

各随其过,则病瘳:各随病变部位而治疗则病能痊愈;瘳,病痊愈的意思。

两气相感:指人体偏盛的阴气与以温邪为主的风寒相互作用。

虫:历代解释不一,《甲乙经》《太素》都作“急”,本文从之。

【译文】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著痹。

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症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逆气上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形,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邪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盛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 最新章节第43篇 痹论,网址:https://www.at55.net/80/80888/51_2.html 沙雕视频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