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剑拔弩张的备战让日本看到了体面投降的希望,但苏联却最终没有打算给日本人这个面子。一九四五年三月,在失去了大陆占领区与粮食来源渠道之后,日本本土兵力规模不得不下降到二百万人左右的规模,为了应付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本土陆军防御部队仅仅只能维持百万人左右的规模乃至不到四十个左右的动员师团。虽然这些师团因为数量不算太多,装备和兵源结构也还算可以,可是在大大加强了空中投放能力的苏军面前有没有能力维持本土地面的安全都成为问题了。
苏联则在远东时刻维持一直规模不小的战略航空力量随时准备对日战略轰炸以压服日本,至少使其不敢或不愿意倒向盟国。
几乎与此同时西方也早就准备开始武装被俘后的德军,并利用新建的纳粹德军不断发其武装挑衅。
张伟也认为战争舆论准备和因由也已经足够了,在先手问题上。首先发动大规模战争的一方虽然会面临种种政治风险,但却抵不上由此带来的军事风险回避。尤其是如果拖延上数个月,苏联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核风险的情况下。
一九四五年五月一日劳动节,苏联志愿武装力量开始支持希腊与法国的左翼游击队,盟军开始在欧洲大规模增兵。苏军的军事行动也立刻展开了。集中起来的三千辆一百五十二毫米自行火炮乃至五千辆一百二十二毫米自行火炮在开战后的第一天就发射了二百万发左右的重炮炮弹,在特战侦查力量的引导下在盟军七个师左右正面强行开辟了登陆场。
让西方盟国没有想到的是,在盟军反应很快的大规模火力支持与掩护下,这七个师竟然仍然在一夜之间就遭到了歼灭性打击?损失明显超乎预料?这似乎不太像苏军的作战能力?
然而此时的事实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比历史提前五年就在西欧登场了。用小组单人机枪和自动步枪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相比历史上入朝初期显然在训练上像历史上一九五零年夏天的朝鲜人民军那样得到了更为有效和巩固的训练,同时子弹携性量上也已不再匮乏。在盟军师级作战地域上,累计展开军级进攻作战的队伍就能打出上千万发子弹左右的火力。这样的话,仅仅获得并不算太多的炮火火力支持就拥有了打开对手防线突破口的能力。对渡河工具依赖并不是特别大的轻型作战力量也成为了突破莱茵河防线的有效利器。
天色还没有完全亮起来的时候,早就有所准备的盟军空军就展开了大规模出动,准备对登陆场和突破部队进行全面轰炸。而遭就有所准备的苏联航空兵也在战争之初就同盟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同想象的并不一样,因为缺乏陆地战场大规模中低空空中较量,还有战斗机之间的对抗更主要围绕精锐飞行员的缘故,在战争初期的前线空中作战方面,盟军并没有一开始就体现出明显的空中优势。
虽然整个航空能力上相比对手面对弱势,但在集中力量的情况下,谋求前线短时间短内的“空中干扰”和对出动架次要求并不那么高的防空作战却依然可以有效的维持,不同于朝鲜战争时期那样前线空权大部分丧失的情况。
在短短一周左右时间内空对地压力并不算太大的时间窗口内,展开突击作战的中国志愿军和苏联射击军精锐在二十多个师的正面防线上达成了突破,并输送了超过万计的重型装备趁夜泅渡过河,虽然也遭受了不少损失,却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这一周左右前线空权最低保障期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苏军损失作战飞机超过三千架、甚至超过卫国战争初期的损失。盟军优势的航空力量也开始向纵深展开,迫使苏军纵深防空作战的损失也开始不断增加。
但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月内,通过透支损失万架左右作战飞机确保的前线最低限度空权保障还是突破莱茵河防线的作战比预想的要顺利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最新章节第530章 一九四五年的三战(二),网址:https://www.at55.net/103/10380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