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几个木工每天在徐晨的指导下叮叮当当的在院子砍劈削凿。 一群孩子整天都围着看的舍不得离去。 就算是在忙忙碌碌干活儿的成年男女,只要略有闲暇,也会围上来看的津津有味,围观讨论这个奇怪的东西。 太复杂了,不明觉厉。 而实际上,制作车轮徐晨自己都毫无经验和把握。 他玩过车轱辘,但那是工业时代用钢铁大批量制作出来的。 虽然他小时候也见过老爹将车轱辘拆卸后更换轴承里面的弹珠,结构看起来也并不复杂,但无论是轮毂钢丝辐条还是轴承结构,都不是眼下用木头可以解决的。 因此要在这个时代制作出来车轮,就需要他从无到有完全创新设计。 而且古代的车轮制作方法他也不知道。 但不知道归不知道,车轮的基本构造他还是清楚。 另外他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马车车轮和车轴是固定在一起的,转动的时候车轮和车轴一起转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轴承的概念。 但他现在如果做的话,肯定会摒弃这种最原始的车轮结构,改成固定式车轴。 但这样一来,不光要解决如何制作车轮,还必须解决车轮和车轴之间的轴承连接问题。 当然,没有轴承也并非不能分开,那就是需要做两个类似轴承的金属活环,套在车轮和车轴之间。 不过这种结构带来的弊端很大,那就是长时间干磨会导致活环大量发热磨损很快,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要更换。 但换轴承总比换车轮方便快当,铜虽然贵重,但眼下马车也需求量不大,基本上都是在各部落附近来回十多里的范围内运行,长距离来往的机会很少。 他甚至能够清晰的罗列出运用场景。 巴族从山脚大院到河口码头。 乌族从铜矿溪谷到乌族聚集地,再到谷外的河滩码头,实际乌水水量还是不错,一年四季都不会断流,只要把河沟一些地方进行些开挖和建设,小型的木筏舟船都是能够来回运行,可以解决铜矿和货物的运输。 应用最广的可能就是拱火盆地那边。 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拱火族、雷族、五鬼族,另外还有两个小型部落,总共五个部落聚集在上下不过四里的范围之内,另外从大河口到拱火族,这段距离有三十多里,木筏下行很快,上行很慢,若是能够修建一条从拱火族到大河的马车道路,用马车来往通勤,或许比木筏更快更安全。 羽公族那边和乌族的状况不多,马车也就从山谷到河口这段四五里长的距离,水路实际上也可以运行。 至于其他的部落,基本上都还是古老的来往方式,全靠脚力和木筏 再说光有马车还得有马才行。 眼下除开巴族和乌族之外,其他部落马匹奇缺,绝对无法普及马车。 因此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内,马车都还是极度稀缺的奢侈品,不可能在所有部落推广。 为了解决车轮的制作,徐晨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在陶板上画了擦,擦了画,整天把自己满手满脸弄的都是碳灰,但终究还是让他慢慢设计出来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方案。 道德经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徐晨当年跟着老教授读道德经,大部分都懵懵懂懂不明所以。 这句话有无相生的哲理撇开不说,倒是让他记得了古代轮毂的结构。 先秦时期,每个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 这些辐条都是用木头互相用榫头铆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轱辘。 古代人怎么做轮子他两眼一抹黑,但有了这个提示,倒是让他找到了制作车轮的方法。 那就是找一些弧度粗细都合适的木头,先截成长短大小都一样的短料,然后按照设计的车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始人日记 最新章节第378章 刀和剑,网址:https://www.at55.net/371/371691/377.html